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前言

姓名是如此常见。然而要把它说清楚,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咱们先从简单的开始。

取名这件事上,大家总是显得比较慎重,这是有道理的。

“姓名”就像一种符号,可以传递出“浓缩”的信息。当我们提到到“马云”,除了指他这个人、这两个字的意思,还能联想到与他相关的大量信息——“财富”、“商业”、“阿里巴巴”等等。

姓名,可以传递出深刻的寓意;如何取名,自然就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名字的语义、读音,以及书写形式的美感(音美、形美、意美)等等,都有相当的讲究。

如果进一步挖掘,“姓名”背后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涵。例如,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姓氏的结构、姓氏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姓名背后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独有的避讳文化等等。

此外,“姓名”还是语言学研究方向之一,而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

“姓名”用三言两语很难说全。因此,笔者挑选了几个比较重要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

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01

姓氏的起源

今天我们把“姓氏”连用,但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是分开的。

“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当时母系氏族公社繁荣,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的地位更加尊贵。各个母系氏族因图腾崇拜,将图腾作为本族族徽。这些图腾的图案被称为“姓”——代表女性的尊贵地位,意为“从女从生”。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早期的姓多带女字旁,如“姬”、“姜”、“姒”等。

当时姓氏主要用来区分不同的氏族,以免同姓氏族内部通婚。这就是伏羲氏所谓“正姓氏,别婚姻”。

随着社会发展,男性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发挥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崛起;同时,随着分封制度不断发展,“氏”开始出现。

夏商周时期沿袭“胙土命氏”制,即帝王对德才兼备的人进行分封、命氏。

姓、氏之分,如果简单概括一下:姓指向“血缘”;氏指向“家族分支”。

虽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经历了礼崩乐坏、连年战乱,经历了从分封到郡县的转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姓和氏的作用几乎都是区别婚姻血统。于是,姓、氏统一也就慢慢水到渠成了。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将姓和氏合称。这可以作为一个(大致的)标志,“姓氏”就此流传下来,并延续至今。

在西方,姓氏部分滥觞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不过大多起源于中世纪。有趣的是,传统上的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有名无姓。直到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时顺手带来了姓氏制度,这才终结了有名无姓的时代[2]。

西方姓氏的发展与航海、战争、移民迁徙、商品交换以及宗教传播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西方的姓氏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发展迅速,数量繁多[3]。

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征服者威廉

姓名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在东西方的不同语境下,反映出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其实,就姓名的结构来说,东西方也存在差异。

02

姓名结构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

中国人“重姓轻名”,姓在前,名在后。这主要来自宗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传统社会虽有法治,但是在维护统治上,主要依靠的却是礼教。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守法”,而是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曾经有人说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但是,中国绵延至今、以强大的宗族为主体的家族文化,或许更有代表性。

中国的姓氏结构,正体现出这种强烈的宗族观念。

中国封建宗法观念强调“光宗耀祖”,姓是家族代号,名则是个人代号。重姓轻名代表家族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姓名要先冠以姓氏,就是为了强调,个人首先是家族中的“个人”,突出家族整体的地位;名在后,表明在家庭的存续,是个人得以存在、发展的前提。这种排列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文化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浸透,以及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西方人相反,“重名轻姓”,名在前,姓在后。英语中,姓名全称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名(first name)、中名(middle name)和姓(family name)。

在家族视域下,姓是家族成员的共同符号,属于共性;名则是每个成员自己独特的代号,属于个性。名在前,表明个人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这与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主精神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姓在后,表明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并不高于个人价值,需要排在名之后。

这种“重名轻姓”的排列结构强烈反映出西方自我实现的民族文化心理,强调个体身份、个体本位以及个体自主性的价值取向[5]。

而同样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民主精神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对后来西方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个体的个性解放,让平民也能享受自由的空间[4]。

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03

姓氏中的男尊女卑

在通常的印象里,中国的姓氏传统才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但是实际上,西方的姓氏规则中也映射着类似的偏见。

先说中国。前文提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步瓦解,父系氏族随之崛起,男性地位不断提高。再加上儒学,尤其是自董仲舒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的儒学后,女性的地位被不断贬低。在姓氏方面,女性在婚后则随夫家姓。

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缓解。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思想被广泛接受,这种姓名中的“男尊女卑”才逐步被废除。

在婚后女方随男方姓这一点上,英语姓氏如出一辙。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明明是勃朗特姐妹自己的作品,却不能著自己的名字,而是必须改用男子名作为笔名才能顺利发表,这情何以堪呢?

当时社会的风气正是女子应该相夫教子,而不应该从事社会活动。

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妇女婚后随男方姓的传统也开始瓦解[6]。

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勃朗特三姐妹

04

姓名中的避讳文化比较

姓名规则中的“避讳文化”是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西方并不存在避讳文化。

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物,是维护等级制度尊严的方式之一。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说话、写文时,不得直言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以表尊重[7]。这种习惯甚至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避讳原则主要有三点,即“避尊者讳,避亲者讳,避贤者讳”。后来,又衍生出起名时避讳死者、父母、亲戚、师长以及古今名人的名字。

如果是在取名后才新加的避讳,人们就会改名或者用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等等加以应对。

中西取名文化差异英语?中西姓名文化差异英文?

避讳常被记录在家谱中

西方国家没有强烈的宗族、血缘意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中国非常不同。这或许是他们不需要避讳的原因。

他们认为,重复使用某个名字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进而产生了用历史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来进行命名的习惯。同时,取名时常常使用家族长辈的名字或者父母一方的名字(当然,为了区分,会在晚辈的姓名里加上后缀)。

这一习俗或许反映出父母希望子女继承家庭传统的心愿。

本文作者:久久

原文标题《以中西方姓名差异研究其文化承载》

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对原文略有增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qiming.com/29368.html